自古以来,中国的山川志书就是传承历史文化、描绘自然风光的重要载体。其中,《雁山志》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成为了研究雁荡山乃至整个浙江地区自然、文化、历史的宝贵资料。
《雁山志》是雁荡山历史上第一部体例规范、内容较完备的志书,其编纂者朱谏,号荡南,乐清人。弘治丙辰进士,官至吉安府知府。朱谏对雁荡山的热爱与了解,使他下定决心要为其编撰一部详尽的志书。在朱谏之前,雁荡山的志书编撰几乎还是空白,虽然明代初期僧永升曾编有《雁山集》一卷,但编写没有章法,内容过于简略,无法充分展现雁荡山的山水之美和文化之韵。
朱谏在晚年悠游雁荡山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一统志》和其他地理志书,发现浙江境内的其他名山如天目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金华山等,志书都叙述得清楚明白。然而,在朱谏看来,这些山的秀丽和奇异都无法与雁荡山相比。因此,他决定以雁荡山为题材,编撰一部能够充分展现其山水之美和文化之韵的志书。
朱谏在修编《雁山志》的过程中,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残碑缺简和贤儒父老的传说,还亲自走访了雁荡山的各个角落,将山川、谷、湫、峰、寺院、庵、堂、亭、草木、鸟兽以及人物等各类事物都纳入其中。全书共分为四卷,三十二门,内容详尽且条理清晰。其中,卷首有都察院右都御史洛阳潘仿、乐清知县徽州潘潢以及朱谏的自序各一篇,总图一幅,东西四谷列十八古刹各一幅。这些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插图,使得《雁山志》成为了一部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的著作。
《雁山志》在清乾隆时期被列入《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存目,这足以证明其在当时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而朱谏对雁荡山水景观的搜罗之完备和贡献之大,也在后世修编的《广雁荡山志》中得到了体现。《广雁荡山志》中的峰117处,《雁山志》中已有101处,这足以证明朱谏在编撰《雁山志》时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除了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外,《雁山志》还记录了雁荡山的历史文化、名人轶事等丰富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雁荡山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也为游客提供了了解雁荡山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因此,《雁山志》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书,更是一部文化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