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与他的弟子赵师渊共同编纂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在继承了《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他们还参考了其他史书,对《资治通鉴》中的谬误进行了更正,补充了其缺漏,将繁琐的内容删繁就简,最终将原有的二百九十四卷浓缩成了五十九卷的精华。这部著作详细地叙述了从战国至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华夏历史,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在编纂这部著作时,朱熹和赵师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史书体裁——纲目体。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纲”和“目”的形式来组织内容。其中,“纲”是对历史事件的总括性描述,类似于一个大纲,便于读者快速浏览和了解历史事件的梗概;而“目”则是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挖掘,详细叙述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这种体裁的设计,既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又提高了历史著作的学术价值。
除了体例的创新外,《资治通鉴纲目》在史实的基础上,还汲取了史学大家欧阳修、胡安国、范仲淹、杨时等人的智慧,对具体史实进行了深入的点评。这些点评不仅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明宪宗朱见深在《纲目》成化内府刊刻本序言中高度评价了这部著作,认为它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
在《资治通鉴纲目》中,朱熹和赵师渊仿效《春秋》、《左传》的笔法,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记载。每一事件都以纲的形式标列提要,用大字书写,顶格编排,以引起读者的注意。随后,再用小字分注,低格编排,详细叙述事件的具体内容。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整部著作条例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
例如,在卷三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太宗孝文皇帝元年冬十月……以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灌婴为太尉……陈平谢病曰:‘髙祖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譲勃。’从之……”。这段文字以纲的形式概括了太宗孝文皇帝元年冬十月的重要事件,然后以小字分注的形式详细叙述了事件的经过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这种编排方式,使得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事件的全貌,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资治通鉴纲目》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不仅在体例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史实和点评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部著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