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
蒙古文绘本《目连救母经》是17世纪内蒙古的著名翻译家西热图·固师·绰尔吉和喀尔喀蒙古的阿拉坦格日勒·乌巴什根据同一个藏文佛经翻译的。此外,还有丹巴道尔吉·固师翻译的韵文体《目连救母经》以及民间绘图本《目连救母经》三种。
西热图·固师·绰尔吉和阿拉坦格日勒·乌巴什翻译的《目连救母经》由佛陀的两大弟子大目犍连与舍利子皈依佛陀的本生事和目连救母两大部分组成。其前半部分的内容不见于中国的目连救母故事(变文、佛经和宝卷)和目连戏,是蒙古文《目连救母经》所独有的。丹巴道尔吉·固师翻译的韵文体《目连救母经》的内容与中国戏剧形态或非戏剧形态目连救母故事基本相似。而绘图本《目连救母经》的内容和丹巴道尔吉·固师的译本相同,也就是说,绘图本《目连救母经》与中国目连救母故事有共同点。
蒙古国学者达木丁苏荣、德国蒙古学家海西希等曾经都谈到过蒙古文《目连救母经》的中国目连救母故事影响。特别是海西希指出:蒙古文绘图本《目连救母经》清楚地说明了来自于《目连变文》中描述的中国目连故事的影响。目连把家产分为三份,并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施舍和虔诚于佛教的事业,但是目连的母亲滥用这份家产,并欺骗自己的儿子,从而受到暴死的报应。
这一故事在蒙古文的绘本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现,传达了佛教教义中的孝道、因果报应等思想。同时,它也成为中蒙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两国人民悠久的友好关系。
蒙古文绘本《目连救母经》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蒙文化交流、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以及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底蕴,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些文献,挖掘更多宝贵的历史信息,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